百年统战史话 |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【叁】
1921-2021
解放区全面落实
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
1940年至1942年,世界法西斯势力相当猖狂。1940年6月,德军攻陷巴黎,法国政府投降,德军对英国本土进行海空袭击。1940年9月,德、意、日法西斯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,正式结为“轴心国”。1941年6月22日,德国发动侵苏战争。1941年12月7日,日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。第二天,日本对英、美宣战,发动了太平洋战争。1942年1月1日,中、美、英、苏等26个国家,在华盛顿发表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联合宣言,正式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,共同对德、意、日法西斯作战。
图|扫荡过后,
侵华日军对房屋进行破坏,村庄成为一片废墟。
日本妄图把中国变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“后方基地”,以达到"以战养战"的目的,于是加紧了对中国的进攻,梦想迅速灭亡中国。为此,它一方面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,另一方面集中侵华兵力的70%和全部伪军,疯狂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。在1941年后的两年中,兵力在1000人以上的“扫荡”达174次,使用兵力达83万人,实行残暴的“三光”政策,企图从根本上摧毁我根据地军民生存的基本条件。这时国民党又调集70万军队,围困、进攻解放区,加之华北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,解放区面临极端困难的局面。为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,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。
在抗日民主政权中
实行“三三制”政策
为了进一步团结解放区各阶层人民,特别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对解放区政权的支持,孤立反共顽固派,使解放区的政权更加巩固,1940年3月6日,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《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》的指示,规定在政权机关中要实行“三三制”政策:
在人员分配上,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、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,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。1941年11月,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。会议以无记名投票形式,选出政府委员18人,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,按照“三三制”原则,共产党员超过三分之一,于是,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,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。在“三三制”政权中,共产党员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,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,也调动了民主人士和各界的积极性。像米脂县的开明绅士李鼎铭,在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后,他和另外十名同志提出了“精兵简政”的提案,得到毛主席的赞扬,被党中央采纳,并在各解放区贯彻执行。
“三三制”政策
调整农民和地主权益
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,也是中国抗日的基本力量,因此,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,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抗击日本侵赂者的积极性,是坚持抗战、争取胜利的基本要求。在当时,农民在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下,生活异常艰难。因此,实行减租减息,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,保证农民的人权、地权、财权,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,成为坚持抗战的当务之急。然而,由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,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已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,大多数的地主有抗日的要求,一部分开明绅士,也赞成民主改革。保障地主的人权、地权、财权,借以争取、联合地主一致抗日,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1940年12月,中共中央在指示中要求: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。地租,一般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;利息,不要减到超过社会经济借贷关系所许可的程度。规定农民交租交息,土地所有权和财产权仍属于地主。到1941年底,各解放区的减租、减息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。这种既适当提高农民权益,又通过有原则的让步,保障地主权益的做法,使农村的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发生了有利于抗日的变化,使解放区的民主政权从根本上得到巩固,掀起了参军参战热潮和互助合作的生产运动,为支援长期抗战和夺取最后胜利,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。
图|农民庆祝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
下期继续
来源:北京统战
编辑:葛薇